3、锅内加水烧沸,笼内上铺湿布,把粳米面团分成4份,每往笼内放1份(摊开抹平)加一层豆沙馅,依次做完(共四层粳米粉、三层豆沙馅),最后一层上面均匀放上果料,压实,盖上锅盖,蒸约4O分钟即熟,取出晾凉切成块,每块上插一小纸旗。
4、米粉团要揉匀饧透,揉至光滑为宜;
5、入笼蒸制时要用沸水旺火速蒸,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即可。
6、其实事情是这样的,首先你要确定你去雍和宫求对了神。那里不同的神是负责不一样的事,如果你对负责保健康平安不得病的神,许了学业进步的愿。类似这种可以等同为没有拜。如果你确定拜对了,或者拜的是那种什么都管一点的神,建议不要去别的寺庙拜。不管是不是藏传的,最好都别拜。但是可以去求个符。这种事都是随缘的,不是你去哪个庙拜了就一定能成。如果真是这种心态,也不可能成真。拜的时候记得提前洗澡,不要画浓妆,不要穿奇怪的衣服。另外如果灵验了,一定要去还愿。去那个地方拜,推荐的地方简介的链接发给你了。
7、中国素食源远流长,春秋已滥觞,古人祭祀时为表达尊重,非素食不可。以后佛教传入中国,它在本土戒杀生,并不绝对要求素食,但梁武帝一纸令下,素食遂成中国大乘佛门的基本生活规范,这极大推动了素食的发展。到唐代,宫廷素菜已达相当高的水准。然而,当时平民饮食水平不高,主食之外,几无副食。
8、五代期间,幽州等地被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占据,宋王朝屡图恢复,始终未能成功,数百年的对峙,老北京与中原的生活方式产生差异,契丹、金时期,北京人生活方式近于北方游牧民族,以肉为主要副食,蔬菜较少。而此时所谓“南人”已普遍以蔬菜为副食,一些学者认为,正是这一背景,让“吃素”有了戏谑的含义。
9、北京人大规模食用蔬菜,始于明代,特别是大白菜引入,成了冬季的当家菜。明中后期,玉米被广泛引种,它成熟快,收割后离冬季尚有几十天,恰好能种一茬白菜。种植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,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,故很快推广开来。为保存白菜,北京人开始制作酸菜。不过,明代的酸菜是先将白菜晒干,再加盐腌制,滋味略差。到清代,水渍法渐成主流,成品与今天食用的酸菜已无二致。
10、虽然嘴上说不吃素,但事实上老北京很注重吃素,民国后期,北京有一万家餐馆,其中七百家专门提供素食,占全部餐饮业的7%。如此高的普及率,原因有一是与宗教信仰相关,即使是没宗教信仰的普通人,每年祭祀祖先、许愿上香期间,他们也只吃素食;二是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强;三是肉食太贵,素食滋味几可乱真,相对便宜,自然成为首选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