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生鱼前要说些什么皈依的话,洪修平:什么是三皈依

编辑:admin 发布时间:2023-12-15 浏览:262次

一、过生日放生好还是初一十五放生好

1、三皈依,又作三归依、三归、三自归等,即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皈依一词的梵文Sarana,含有救护、趣向之义。在佛教里,佛、法、僧被尊为“三宝”,因此,三皈依也称皈依三宝。皈依是信受佛法、进入佛门的第一步,是成为佛教徒所必经的仪式。

2、皈依佛。佛是“觉”义,以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无上正等正觉),有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之意。佛陀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,亲证诸法实相之后,本着先知觉后知的精神,在人间示现成佛,教导世人,令众生“开示悟入”佛之知见,从而化愚成智,转迷为悟,最终离苦得乐,觉悟成佛。由于佛陀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和自觉觉他的功德妙行,因此名为佛宝。按照佛教的说法,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是释迦牟尼,皈依佛,便是皈依释迦牟尼佛,同时也是皈依了由释迦牟尼所说示的十方三世一切佛。

3、皈依法。法是“正”义,有任持自性和轨生物解两义,既指具有自性的一切存在,也指认识的标准、规范、法则、真理和善行等。一切诸佛依法为师,皈依法是皈依佛法、正法,而非外道的邪法。佛陀的言教都包含在三藏十二部之中,有教法、修法与证法之分。众生依佛的教法,精勤修学,如法受持,终有一天,可以亲证佛所证、所说的真理,因此,佛法名为法宝。

4、皈依僧。僧是“净”义。僧是“僧伽”的简称,意为“和合众”,指出家学佛的比丘与比丘尼的团体。出家人在同一信仰、共一目标的团体中,过着身和共住,口和无诤,见和同解,意和共悦,戒和共修,利和同均的清净生活,三业清净,享受平等,共证寂灭之理,所以名“和合众”。僧是出家修行、住持佛法、团结一致的集团,能够弘扬佛法,续佛慧命,作为众生的导师、人间的福田,有益社会,有利群众,因此被称僧宝。

5、作为皈依的对象,三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。佛证悟了法,对众生宣说,因而才有了佛的教理,如果没有佛陀悟法说法,便没有佛教教理,所以法是依存于佛的。佛是借着发现法、觉悟法、体得法而成佛的,因此,离开法,佛也就不存在了。僧是佛法的代表,是代替佛向民众说法的人,离开佛与法,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,同样,离开了僧,佛与法也就失去了意义。因此,皈依三宝,就是皈依佛、法、僧的全体,而不是皈依其中任意一宝或哪一个具体的人。

6、一般而言,皈依是信仰并希望领受外来的助力,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与启发;然而以皈依的深意而言,其最终仍是归向自己的自心自性,即佛在涅槃会上所教诫弟子的“自依止,法依止,莫异依止”。《六祖坛经》中也说:“劝善知识,归依自性三宝。佛者,觉也。法者,正也。僧者,净也。自心归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离财色,名两足尊。自心归依正,念念无邪见,以无邪见故,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,名离欲尊。自心归依净,一切尘劳爱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著,名众中尊。若修此行,是自归依。”

7、皈依三宝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。佛在世时,皈依仪式非常简单。根据《过去现在因果经》记载,佛初成道时,受商人兄弟供养,劝导二人“汝等二人可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未来僧”。兄弟二人立刻宣言:“大德,我今归依佛、归依法……”,便完成了归依仪式。佛到鹿野苑度侨陈如等五人出家,世上随即三宝具足。

8、佛教传人中国后,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皈依仪式。明末见月读体律师制定的《三归五戒正范》是近现代佛教寺庙举行皈依仪式的主要参考依据。它主要包括八个项目:敷坐请师、开导、请圣、忏悔、受归、发愿、劝嘱、回向。其中最紧要的部分是授受之时,皈依者应专注一心,三白“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”,并作相关的观想。据佛教经论的说法,皈依三宝的功德非常殊胜,近则增长人天福报,免堕恶道,远则可以作为成佛的正因,终证佛果菩提。一般来说,皈依的同时还可求受五戒(也可他时另受)。皈依了三宝,就是三宝弟子,求受五戒之后,就成为佛教的在家众。

9、(摘自《佛学问答》洪修平、许颖著)

10、成为佛教徒,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。正如入党需要宣誓,入学需要注册那样,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。皈依,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,也是远离三恶道苦,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。

二、考试怎么放生才正确又简单

放生鱼前要说些什么皈依的话,洪修平:什么是三皈依

1、时常有人询问:若不皈依,可否依法修行?当然,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,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,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,但所得极为有限。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,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。尽管在学,尽管在修,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,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,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。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,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,焕然重生?

2、所以,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,而且是真切、投入、全身心的皈依,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,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复。唯有这样的皈依,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。否则的话,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。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,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。还需自己走过去,才能使之生效。这段距离,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。

3、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,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,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,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。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: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?并非如此。我们所要成就的,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,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,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。

4、对于出家众来说,虽然剃发染衣,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。在形象上,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,与佛像和经典一起,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。但从内在考量,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应品质?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。若有名无实,流于表相,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。发心出家,只是踏上了寻求真理的解脱之路,抵达终点之前,尚需不断精进修行,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宝。

5、佛法的一切修行,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、佛菩萨那样的品质。念观音圣号,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,以此作为学习榜样,时时激发自己,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;念弥陀洪名,是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,以此作为修行楷模,时时策励自己,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。

6、在佛教共同乘的外皈依中,以佛陀为本师,将佛法做为修行解脱依循的正道。以僧众为修行助伴,以此为三宝而顶礼皈依。无上导师是佛宝,无上救护是法宝,无上指引是僧宝。在不共的密乘内皈依中,以身、口、意三门供养上师,依止本尊修行,以空行为助伴,成就上师、本尊、空行三根本,以此皈依。

7、在殊胜善巧的金刚乘密皈依中,净化脉、气、明点,清净脉而现化身,清净气而现报身,清净明点而现法身,以密皈依成就法、报、化三身。在究竟实相的金刚乘极密皈依中,皈依诸圣众尊相续的本体空性、自性大光明,和周遍大悲等三相无别的智慧,以此不断修持,使自己的自相续生起无相之智慧。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,脉气明点清净菩提心,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,乃至胜义菩提恒皈依。这四句皈依文,包括了外、内、密及极密的皈依,具有“因皈依”和“果皈依”的意义。

8、在共同乘中,不论是小乘或是大乘,都是先从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开始修起。皈依佛的“佛”,分为法身、报身、和化身三身。法身是最究竟的,我们从最初的修行,一直到真正理解般若空性,证悟究竟法身佛的果位为止,都必须不间断地依靠三宝,忏悔业障,累积资粮。这种皈依称为因皈依。有关皈依的修法,因修行的方式而有所不同,由皈依的对境,依次往内依止。对所有佛教徒来说,佛法僧三宝是因皈依的对境;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成就证悟之前,三宝始终是修行的对境所依。

9、在金刚乘里,并不强调以因找果的途径,寻找心性本体,来成就果位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法身本是内在心性的本体,不假外求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始终无生无灭。于本体体性上,无任何舍取之心,也没有任何好坏分别。我们依靠禅定和般若等各种修行方法,让本具的佛性,也就是原始的觉性,从客尘障中自然透脱,安住在空性中,现证法身佛果位,并不是在心性外面,另外去寻找一个果位。这种直接对原始清净的心性本体,本有的法身境界所作的皈依,称之为果皈依。当然,这是非常难修的。

10、由于我们对佛、法、僧的虔诚,从因皈依开始,依靠三宝,透过佛、法、僧的慈悲力,慢慢修行,从无明愚痴中觉醒,自然会产生法喜的觉受。在修行过程中,杂念和分别心越来越少,对世俗种种的执著,也会慢慢消失。那时,会逐渐体解心性本体。如是精进,最后会恍然大悟,原来法身是人人本有的佛性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Copyright 2019-2030 湖北线上代放生 湖北线上代放生官网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