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往净土的心灵探索:第四章的深度剖析

编辑:admin 发布时间:2024-04-22 浏览:606次

第二章,第三节:终极意识与净土

妄念从来真,而今妄念皆真。

然而,当下还原本性,心归净土。

终极觉悟是完美的觉悟,是终极彻底的解脱,是完美终极的归宿,是觉悟万心之源,是终极最终的归宿,即佛陀的觉悟。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结果,内证究竟觉悟,外显圆明觉悟,内外不分。正如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说:"又以觉悟心源,名为究竟觉悟"。又说:"若菩萨地尽,方便具足,一念相应,意识心初起,心无初相,为远离微细想,能见心性,心性常住,是名究竟觉。"

佛教修行的重点是在心上下功夫,不管是自己修行,还是教导他人,都是以获得心灵的解脱为终极目标,直到真正大彻大悟的时候,才彻底明白宇宙的实相、人生的真相。

在大彻大悟者的心灵世界里,没有任何束缚,也没有丝毫不适,就像在自家的花园里漫步,来去自如,同时还能感受到生命无与伦比的纯净与庄严。因此,佛经中常称其为 "净土"。净土是人生最完美的归宿,从解脱分段生死的角度来说,净土可以等同于究竟觉悟的世界,是我们最向往的人生乐园,我们应该为之努力,勤勉精进,不可懈怠。

I. 心灵的彻底解放

一个饱受烦恼和痛苦的人来到佛陀面前,非常诚恳地祈求佛陀帮助他解脱。佛陀发自内心地流露出一种深邃宁静的智慧和安详的声音,带着无上的慈悲魄力,庄严而优雅地告诉他:"没有人能束缚你!" 他被佛陀斩钉截铁的法语震撼了,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瞬间烟消云散,不留一丝痕迹。

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时,为达摩断臂的神光痛苦万分,于是乞求说:"我心不宁,求大师让我安心!" 一祖说:"把你的心拿来,与你安乐。" 神光说:"心是找不到的。" 元始天尊说:"我会让你安心的。" 沈光闻言大悟,遂将法眼传给一祖,并被引荐为二祖。

二祖开始弘法时,身患风疾的僧璨自感罪孽深重,前来恳求二祖忏悔。二祖说:"你来忏悔吧!" 他说:"没有罪孽的痕迹。" 二祖说:"认罪吧。" 他大彻大悟,身心愉悦,疾病消除,于是将法眼宗传给了三祖。

通往净土的心灵探索:第四章的深度剖析

三祖是众生的大恩人,道信前来求见,说:"我不想做别的事,只想求得解脱之法,恳请大师赐予!" 三祖说:"谁束缚了你?" 道信深深地看了看自己的内心,说:"从来没有人束缚过我。" 三祖说:"我会解放你的。" 道信听后大彻大悟,于是将达摩眼影传给了三祖,并被引荐为四祖。

四祖外出弘法,途中遇到一个小男孩,长得很好看,他问:"你姓什么?" 孩子说 "无常名,即佛性" 乔问:"你没有姓吗?" 童子曰:"性空!" 祖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,便到童子家中,向童子父母问明童子的缘分,送童子出家,也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。这正是

"断臂心安,不见我心。

我身无一丝罪。

求解脱,我何曾被束缚?

佛性之子唱空音!

这是中国禅宗前五祖心性彻底解脱的表现。二祖、三祖在极度痛苦时能明心见性,四祖在至诚恳切求道时悟得无缚无碍的自性解脱,五祖更是在嬉戏游玩时潇洒自如,应证了心性的真实。可见,心灵的彻底解脱属于 "悟 "而非 "修"。开悟前的修行都是为最后的 "开悟 "做准备,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,才能在机缘成熟时尽快开悟。但是,要想真正开悟,就必须先放下 "修",才能开悟,否则就无法开悟!

在身心备受煎熬的时候,如果能灵光一闪,悟出不生不灭的本源意识的真谛,然后牢牢抓住它,那一刻就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。生命的爆发力真是不可思议,仿佛 "大死之后,可以大生"。排除一切理智上的是非考量,超越一切身心上的爱憎执着,放下一切世俗上的功名利禄,然后在 "悬崖勒马 "的那一刻失去生命,这是何等的壮烈!多么美妙

不能做贼,不能破门而入,那就得找 "主人",有了钥匙,自然就能进屋,稳坐厅堂。所以,修行佛法的方法有很多,有八万四千法门,都是通往大道的,所谓 "条条大路通罗马"。这又揭示了心性本身的妙用。

因此,除了禅宗的直接教导外,净土宗和密宗也有很多修行方法,尤其是在帮助临终者证悟佛法的本性方面,更是这两个宗派中最出色、最精妙的。而且,人在临终时,心性最容易显露。可以说,对心性解脱最有效的就是这三个非常实用的宗派,它们各有妙法,最终都能达到妙悟的目的,下文将对此进行相应的介绍。

当心灵完全解脱时,所有虚妄的执着和偏见都会消失。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真正领悟。所谓 "从来妄想真,今日妄想真"。这是何等奇妙的境界?我们原来所看到的五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等等虚幻的缘起缘灭之法,如今已成为生命本真的完美体现。本来是颠倒分别的痛苦执着,现在变成了妙观察的智慧和喜悦。原本封闭无序的知识结构,如今已成为完美而广阔的透明明亮的自由。

此时,世间万法不再是无常、苦、空的显现,而是 "法住法界,世相常住 "的一真法界。动荡的身心世界不再是无望的轮回,而是 "诸法从本来,常寂灭 "的不动。世间万法皆是佛性的显现,佛性无边无际、无碍无碍。心灵的解脱是圆满的。

生命的完美归宿

我常常被生命的庄严所感动!我一直努力这样做!因为佛陀的教诲,这一段生命有了美好的向往--终极妙觉,有了终极的归宿--极乐净土。这是我以前从不敢想象的大喜事!

净土是相对于 "秽土 "而言的。"秽土 "是被生死苦痛所玷污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,而净土则是那些已经认识到 "没有痛苦,只有快乐 "的众生的世界。净土分为四种: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觉悟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。前三者相当于开始觉悟的人所居住的净土,而最后一个则属于获得终极觉悟的人所居住的净土。而生死凡夫的未悟之人,只能居住在苦不堪言的秽土。因此,这四种净土都是我们生命的完美归宿。

1. 凡圣同居土

又称共染净土、染净土。它是人道、天道凡夫与声闻、缘觉圣人同居的国土。净土分为两种:第一种是凡夫净土,其中有罪恶众生居住的四恶趣和善趣众生居住的人天趣之分。第二种是圣人净土,也有实际的圣人和有权势的圣人之分。究竟圣地是指声闻四果、诸佛净胄、圆教六地菩萨、别教十住菩萨等圣人所居住的圣地。而强大的圣人则是指住在方便有余土、实相无碍土、常寂光土的人,在凡圣同居的世界里,法身菩萨、大觉主宰等应众生的需要而生,为的是普度众生。

此外,从净土的结构来看,也有净秽之分,比如娑婆世界是秽土同居,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同居。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也有圣人居住,极乐世界也有凡人可以往生。但是,我们这个世界的凡人还是没有脱离生死的苦人,而极乐世界的凡人已经脱离了生死之苦,所以我们这个世界还是同居的淫秽之地,而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同居净土。

罪业深重的凡夫众生也不怕,只要能至诚恳切,具足信、愿、行三资粮,临终时只要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,就能往生西方净土。有的书上说,如果信愿恳切,临终时只要念一声阿弥陀佛圣号,也可以立即往生西方,永脱生死。这对于在生死险道中徘徊的愚昧黑暗众生来说,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!在现实生活中,只要我们能够改过自新、忏悔,认识到自己的身心是清净的,无行无欲、无有杂染,就能立即由酷热转为清凉,由地狱转为天堂,由秽土转为净土。生命就是这样逐渐净化的。

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身处污浊人间的烦恼众生来说,回归凡圣同居的人间,更是意义非凡。我们的真心和佛性从未离开过我们,从未背叛过我们,但我们却无法觉悟它,也无法利用它。相反,我们终日在贪、嗔、痴的浊恶中打滚,受尽委屈。我们现在的身心,完全是 "凡圣同居土"!

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幸福吗?难道我们不应该回到自己心灵的微妙净土吗?难道不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漠不关心,让它停留在封闭、狭隘、肮脏的烦恼之地?如果我们真正看清了自己生命中凡与圣的共存,就会立刻感受到生命的纯净与庄严,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喜悦。你一定会惊叹自己的奇妙!

2. 便利与残余之地

又称方便土、过去世土。指初地以前的阿罗汉、辟支佛和菩萨所住的净土。这些人修行的是佛教的方便法门,已经断除了见思惑,所以称为 "方便";但仍然存在无明的根本惑,障碍了中道的实相,所以又称为 "有余"。当我们的生命中,生死的烦恼和贪、嗔、痴、杀、盗、淫等痛苦消失了,但生命的全部内涵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。就好像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自己的家,但还没有到家,还不能在路亭里休息。这是因为,从无始以来,我们在生死中漂泊,已经非常疲惫,可以休息一会儿了。所以,这净土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可以用很多方便的方法来实现生命内在的清净。比如,通过观察世间的一切欲望,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,都是虚幻不实、有害无益的,我们就会想办法舍弃这些有害的东西,经过心中的分析,我们就不再被这些东西所束缚,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解脱感。在对世间一切色法和心法进行深入研究后,最终明白这一切不过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。于是,不再为世间任何事物劳碌奔波,而是将心安住于无生无灭的 "寂静寂灭 "之境,从而获得方便解脱。这也是现实中的方便净土,即不是方便净土。

3. 实相庄严土

这里也被称为 "实相地 "和 "果地"。这里是破一分无明的菩萨出家之地。它属于无碍自在真道报土,故称无碍报土,纯为证得一分法身的菩萨而设,没有凡夫和二乘人。它也是真正彻底证悟中道佛性、随心所欲的菩萨的净土乐园。

禅宗说,觉悟了佛性的菩萨能够亲身感受到生命的真性,也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性。这就是真正回家的感觉,是与父母久别重逢的感觉!从今往后,不必再流浪。只是,我还没有到达自己家的客厅,而只是到达了自己家的客厅。不过,我可以放心了,我可以自由了。

因为,在过去的无限劫难中,一直在外面辗转徘徊,在生死危途中徘徊,在刀山剑树中来回曲折,在悲欢离合中徘徊犹豫与不怨、恼怒与仇恨,那浑浊的身心,一刻也没有停止过,那回家的渴望,一刻也没有放松过。直到现在,我才真正感到心安。我该如何表达我的激动之情?生命的庄严,佛恩的浩荡,师长父母的伟大,让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,热情无限,泪流满面,说不出为什么!所以,这净土才是众生真正的归宿。

如果我们现在能摆脱过去一切世界观、人生观的偏执,现在能放弃一切是非善恶的束缚,言行举止、思维观念都抛得干干净净,直下看 "无所求、无所得、无我"、 无求无得 "的根源,在 "无求无得 "的紧要关头,忽然触及现实世界的尘埃,顿时根尘脱落,山河破碎,大地沉沦。六根门头放大光明者,即是自己的主人,此时的世界也是庄严净土的实现。多么迅速!多么惬意

4. 常寂光净土

又称理地。它是彻底断除根本无明的佛陀的居所,也就是究竟觉悟佛的净土,是佛的常住(法身)、寂静(解脱)、光明(般若)之土。在这里,究竟觉悟与净土完全平等一致。这就是完美而极致的生命场景,已经完全进入了自性禅定,可谓是生命至真、至善、至美、至慧的充分体现。完美的宁静和光明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真是妙不可言,无法形容!

永恒、寂静、光明这三种美德,都是我们生命中完美的终极归宿。无论在身心中找到其中的哪一种,无论领悟到其中的哪一小部分,都足以让人的身心感受到一片安宁与愉悦。因此,这是我们人生最终的努力方向,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。如果我们一直朝着净土这个方向走下去,就一定能探索到宇宙万法的真谛!

要知道,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也是四土俱全的,只要往生到那里,就能逐步提升,最终达到常寂光净土。因此,只要到了极乐净土,圆证三不退,就一定不会退转堕落,从而达到究竟的觉悟。这是佛教临终关怀的一大优势,其方法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。

总之,佛教认为 "觉悟 "才是人生的真谛,一切苦难众生如果不能如实了知生命的内外景象,迷失自我,不能觉悟,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究竟解脱。在佛教中,一切行为都以 "觉悟 "为原则,所谓 "五度如盲,般若为导"。般若是清净奇妙的智慧,能启迪世人。

如上所述,我们已经简要介绍了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。佛教基于对 "生死 "的重视和对生命苦难的关怀,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。通过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觉悟之道的追求,达到生命圆满和终极的境界,进而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个阶段,包括 "死 "和 "临终 "的阶段。反过来,他们也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个阶段,包括 "死亡 "和 "中阴身 "的生命状态,并为其最终的升华而不懈努力。

就 "临终关怀 "而言,从佛教的历史来看,其意义更为广泛和深远。

首先,对于现实中痛苦的凡夫众生,要给予积极的临终关怀,包括对生老病死的尊重和指导。这是因为轮回中的众生非常脆弱,一旦出现生老病死,就会充满厌恶、无助、不满和恐惧。而这些心境的存在和存在,只会让他们的生命更加脆弱,从狂喜走向狂喜,从痛苦走向痛苦,束缚之坚固,痛苦之程度,让人难以忍受。因此,应该用最有效的方法,让他们在老、病、死的跟前得到慈悲和智慧的呵护,让他们唤醒生命内在的力量,重振精神,消除恐惧,获得正常的轻安和喜悦的接纳。

其次,虽然很多人在生死关头把握不住自己,从而痛苦不堪。但也有很多人能够坦然面对,认真坦然。这种 "自顾自 "的事例在佛教中不胜枚举,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应该从成年开始培养,值得我们充分重视。这是社会意义上临终关怀的重大突破,我们必须在有生之年深入观察,培养 "自我关怀"!

最后,不仅要关爱临终者,更应该让临终者关爱在世者。这不仅体现了临终者生命的尊严,也给了临终者更多难言的安慰。比如,佛教中的高僧大德,甚至佛陀本人,临终前也会对弟子们说上最后一句慈悲感人的至理名言。这对我们的后半生,乃至一生都是受用无穷的。因此,我们必须重视 "临终反向关怀",并认真加以训练。

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对临终关怀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,分为上篇 "临终正念 "和下篇 "临终自念与反念",从而体现佛教生死学的丰富内涵和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Copyright 2019-2030 湖北线上代放生 湖北线上代放生官网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