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养生浅说(南怀瑾养生的各种方法)

编辑:admin 发布时间:2024-04-17 浏览:178次

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存在无常性、无我性,只有心灵是独立的、自由的。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,保持与灵魂的一致,那么健康长寿、永葆青春不过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样简单。而中医强调心理平衡,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,则会导致内伤和疾病的发生,这与佛教的理念是殊途同归。七情致病并通过心理治疗而获得健康的例子很多,现举两例:

  范进中举的故事,很多人都听过,书呆子范进,多年寒窗苦读,未能考取功名,54岁侥幸高中,高兴过度,竟疯了。中医认为过喜伤心,叫他的老丈人打了他一巴掌,就清醒了,病也好了,这是用恐惧制止过分欢喜的方法。

  清代有个八府巡按,患了精神忧郁症,成天闷闷不乐,终日愁眉苦脸,请了很多名医都不见好,有一天请来一位无名老中医,这位老中医把脉良久,沉吟不语,好一会才恍然大悟对病人说:“噢,你得的是月经不调嘛。”这位八府巡按捧腹大笑,并一边笑一边说:“我堂堂男子汉,身为八府巡按,怎么会得月经不调呢?”以后想到此事,这位大人,就在这一次次的大笑中,他的病不药而愈。这是以喜胜忧的方法。

  这种心理疾病不药而愈的医案在我囤医史上有很多。佛教认为,身病的发生,大部分由心病引起。心绪烦乱,心情抑郁,愤怒会招致心虚气弱,贪食、贪得、争强好胜会使肝火旺盛,耗损气血,外邪就会乘虚而入,佛文化中强调与世无争,涅槃寂静,超凡脱俗,从而带来心理的平和。

 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,佛学是一门杰出的心理学。佛学修持心性是要达到智慧的圆满,断除一切烦恼,这样一来平衡了心态,尤其是乐观看待生、老、病、死。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,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。

 寻找自我,祥和地度过自己的一生,是佛教养生的要义所在。

   摘自《大兴善寺》 2016年第5期

佛教养生浅说(南怀瑾养生的各种方法)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Copyright 2019-2030 湖北线上代放生 湖北线上代放生官网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